《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》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有下列行为:提供虚假招聘信息,发布虚假招聘广告;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;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;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国家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招用的其他人员;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;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。
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,应注意识别回避以下就业陷阱:
1.虚假招聘陷阱
一些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和组织面试时,存在信息虚假过时、有意隐瞒或选择性发布问题,涉及虚假招聘。
(1)高薪诱惑
发布福利完善、工资丰厚、提成可观的职位信息,诱惑大学毕业生入职试用。等到大学毕业生正式工作时,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不予兑现薪资承诺,或对薪资中的不确定收入部分任意解释。
(2)高职诱惑
以储备干部、实习店长、大区管培等职位名义,诱惑大学毕业生入职,最后用培训考核、销售业绩、实习表现等理由,不予职位落实。
(3)区域诱惑
以一线城市、热点区域或总公司名义招聘,签订合同后派遣员工到其他区域、分公司或办事处工作,随之调整薪资和补贴。
(4)只招不聘
为宣传公司产品、扩大品牌曝光率、应付主管部门或储备简历,发布虚假职位信息,只收简历不签约,甚至发布招聘信息后缺席招聘会和面试。
2.入职收费陷阱
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,不愿承担岗前培训、劳动保护、办公成本等义务,向大学毕业生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。这些费用包括培训费、服装费、保险费、压金等,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负担,有些甚至就是骗取钱财。
- 培训承诺陷阱
部分培训机构,为自身或客户招聘某些职位,对招聘职位的薪酬进行夸大描述,实则推广培训课程。常见的伎俩,是穿马甲招聘。自己注册一个用人单位或者挂靠其他公司,发布招聘职位,对大学毕业生虚假承诺高薪录用、缩短试用期和优先安置等。
- 劳务派遣陷阱
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,然后把劳动者派遣到需要用工的企业上班。企业需要支付劳务派遣公司一定的服务费用,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劳动者之间。
部分劳务派遣公司,设施简陋,无正规的人员机构,常年派遣员工到客户公司工作,支付低于市场价格的劳动报酬,以最低社保系数缴纳保险,以高额违约金约束劳动者离职。
- 试用期陷阱
试用期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:
(1)只试用不录用
混淆实习期和试用期概念,把大学毕业生视为廉价劳动力,试用期满却不录用。
(2)试用合格才签劳动合同
建立事实上的劳动关系,却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,约定试用合格才签劳动合同。
(3)随意延长试用期
《劳动合同法》对试用期限有明确规定,有些用人单位却拒不执行,甚至以试用期考核不合格为由,逼迫离职或延长试用期。
- 违法合同陷阱
有些用人单位在与大学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时采用欺诈、胁迫等手段设置陷阱,严重侵害了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。合同陷阱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:
(1)口头合同
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就责、权、利达成口头约定,不签订书面正式文本。
(2)单方合同
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里只约定大学毕业生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,而对大学毕业生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却很少甚至是根本不提。
(3)生死合同
一些高危行业的用人单位会要求大学毕业生接受合同中的“生死协议”,即一旦发生意外,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(4)真假两份合同
假合同内容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签订,以应付检查,真合同往往是从用人单位利益出发的违法合同。
(5)虚造格式合同
用人单位采用的是按照监管部门合同示范文本打印的聘用合同,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问题,但具体文字却表述不清,甚至可以有多种解释。
温馨提示:有些合同中约定了一些不合法的内容,例如女职工不得结婚生育,因工受伤的“工伤自理”,不缴纳社会保险,甚至签订生死合同等,这些条款从法律上讲都是无效的,即使劳动者签了也没有法律效力,但是合同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,所以如果合同里有违法条款,劳动者也可以签,更重要的一点是劳动合同不能签个字就交给单位,而是与用人单位各保留一份。
7.传销陷阱
传销形式多种多样,大多利用贪小便宜、不劳而获的心理,以某种噱头编制财富梦想和创业梦想。经过组织者精心策划的洗脑之后,又让骨干会员上台讲如何如何赚钱。常见传销陷阱有五类,分别是股权传销、区块链积分返利传销、“领养”“认领”承包返利传销、电商分级提成传销和网络充值传销。
- 色情诈骗陷阱
这类陷阱通常以招聘公关、演员、陪唱或侍应生为名,标榜上流交际圈、工作氛围轻松、无需经验等,以吸引求职的大学毕业生。一旦签约后,就会逼迫大学毕业生去陪酒或从事色情交易,如果拒绝就可能会骚扰家人,甚至控告其毁约而索要赔偿。
综上,就业路上有坑,大家擦亮眼睛。不论选择哪种就业,都要加强防范、留存证据、保护权益、安全入职。
摘自:《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》
排版: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李玉 何思雯
- 上一篇:面试问答技巧
- 下一篇:没有了